真正的苏联卫国战争战歌,除了第一首绝大部分你都没听过

苏联曾经是我们的老大哥,在我们的建国初期给了我们不少的帮助。中苏曾经有一段时间的蜜月期,在这期间中苏文化、科技交流的相当频繁。很多苏联耳熟能详的歌曲都传播到了我国。


说到苏联歌曲,很多人都能想到耳熟能详的《喀秋莎》、《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很多上了点年纪的人还能唱上两句。但是小编发现很多人对于苏联歌曲都有一种误解,很多人都把《喀秋莎》当成了一首慷慨激昂的战歌,认为俄罗斯人只要一听到《喀秋莎》的旋律就会热血上头,肾上腺素分泌,其实这种想法真的是有失偏颇。


这里,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几首苏德战争期间苏联真正的战歌,来看看真正的苏联战歌是什么样子的。


01.神圣的战争

1941年红旗歌舞团连夜排练《神圣的战争》并于几天后在白俄罗斯火车站反复演唱为开赴前线的战士送行

这首歌曲被称为是“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是一首真正的让人听了血脉贲张的战歌。1941年6月,数百万纳粹德军的铁蹄踏入苏联,在苏联面临危难之际,从战火纷飞之中诞生了这首恢弘雄壮的苏联军歌《神圣的战争》,这首歌鼓舞了无数苏联军民英勇杀敌、浴血奋战,对俄罗斯人民来说,这首歌成为传唱至今的第二国歌。


02.海港之夜


一九四一年九月,纳粹德军大举进攻列宁格勒。面对敌军疯狂进攻,苏联军民奋起反抗。被围困期间,列宁格勒的艺术家们纷纷创作歌曲,提升军民士气。在这样的背景下,著名的苏联军歌海港之夜应运而生。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重要海港和水陆交通枢纽。十月革命胜利后,为纪念革命导师列宁,一九二四年这座海港城市更名为列宁格勒。苏联著名歌曲海港之夜也诞生在这座城市。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全面进攻苏联。一百九十个师约三百万,纳粹德军从三个方向发动突然袭击。按照巴巴罗萨计划,纳粹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战略目标正是列宁格勒。列宁格勒是十月革命的发祥地,也是波罗的海最大的港口,同时也是当时波罗的海舰队的基地。所以列宁格勒对于苏德双方来说都非常重要。


列宁格勒被德国人重重包围,但是苏联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围困中的列宁格勒依然屹立。就像茫茫大海的希望之港,这座不屈的城市已成为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必胜的象征。


当时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正在列宁格勒港帮助搬运木料,休息期间他听到马蒂号布雷艇上水兵的手风琴声和歌声,受到触动,回家后写下了曲谱,由亚历山大·德米特里耶维奇·丘尔金作词。这首军歌是苏联“战时抒情曲”军歌的开路之作。广受苏联军民喜爱,迅速传播开来。


《海港之夜》这首歌曲不仅在战时被千百万人接受,还能在现代人心中引发共鸣。在俄罗斯,每年二月二十三日的“祖国保卫者日”,俄罗斯各地乐团都会演唱这首歌曲,演出常常座无虚席。


03.敖德萨人米什卡


一九四一年八月,法西斯军队大举进攻苏联,在黑海地区的重要城市敖德萨尽管苏联军人誓死保卫城市,但战局恶化他们被迫撤离。一九四二年初,一首名为《敖德萨人米斯卡》的歌曲被创作出来,参加过保卫奥德萨的人们哼唱着歌曲,铭记着沦陷的城市。一九四四年四月,他们回到敖德萨并一雪前耻。


1944年4月初的一天,几架苏联飞机飞临黑海重要城市敖德萨的上空。这座城市此时还处于法西斯军队的占领之下。苏联飞机要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他们要投下的不是炸弹,而是传单。传单上印着一首歌的歌词,这首歌叫《敖德萨人米什卡》,是为了纪念一九四一年敖德萨的沦陷而创作的。


这首歌塑造了出生在敖德萨的水兵米什卡这一形象。通过讲述米什卡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故事,赞美了苏联水兵们坚强、勇敢、乐观的战斗精神。在敖德萨解放前夕,这首歌以独特的方式回到了敖德萨,奏响了苏军解放敖德萨的战斗进行曲。


04 .莫斯科保卫者之歌


1942年初,反法西斯战争如火如荼。苏联红军与纳粹德军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城下展开血战,这期间诞生了一部记录苏联军民浴血奋战、保卫莫斯科的纪录片《全歼德寇于莫斯科城下》。影片后来获得了斯大林文学艺术一等奖,是苏联电影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影片中有一首歌曲《莫斯科保卫者之歌》成为当时广泛传唱的军歌,它鼓舞了苏联军民抵抗纳粹侵略者的信心。在苏德战争时,《莫斯科保卫者之歌》是苏联最受欢迎的战争歌曲之一,在战时被军人传唱,亦在战后继续流传。


05.神圣的石头

1942年6月底,纳粹德国军队占领苏联在黑海的重要港口塞瓦斯托波尔,苏联守军被迫撤退,撤退途中一名水兵拾得一块石头碎片。1943年10月底,一首名为《神圣的石头》的歌曲诞生。

塞瓦斯托波尔是一座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港口城市,城市的港湾入口有一座标志建筑——沉船纪念碑,建于1905年。是为纪念1855年结束的塞瓦斯托波尔之战而建造的。


克里米亚战争中,为阻止英法联军进入塞瓦斯托波尔,俄军舰队被迫自沉,靠大火和沉船才成功阻止了敌舰。


纪念碑由一块9米长的花岗岩制作而成,顶部有一只面对大海展开翅膀的青铜鹰,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它依然屹立于黑海之滨。


1943年7月,塞瓦斯托波尔在纳粹德军的攻击下沦陷后,苏联守军撤退过程中一枚德军炮弹在沉船纪念碑旁爆炸,纪念碑的花岗岩胸墙被击碎。一名苏军海军士兵捡到了一块碎石片,他发誓自己一定要回来,把这块石头放回他原来的地方。


然而这名士兵不久之后却不幸牺牲,水兵牺牲前将石头托付给一名狙击手,嘱托他一定要想办法把这块珍贵的石头带回塞瓦斯托布尔。可是那位接替水兵保存石头的狙击手也在战斗中牺牲了,他临终前又把石头托付给一位侦察兵,侦察兵牺牲前又托付给一位炮兵,再后来是机枪手、航空兵。


无论这块花岗岩石头转手多少次,他始终在苏联军人手里接受委托,他们都宣誓要完成那位无名海军战士的遗愿,把那块石头带回故土。这个故事后来登在了《红色舰队》报上,题目就叫《塞瓦斯托波尔的石头》。


1943年夏,苏联著名作曲家鲍里斯默克罗索夫读到这篇报道,他被石头的故事和军人们的精神深深感动,渐渐的、抒情的、富有诗意的旋律在他脑海中形成。1944年1月11日,《神圣的石头》这首歌和石头的故事在红星报上发表,随后歌曲被广为传唱,士兵们在前线也会哼唱这首歌曲,他们决心要解放塞瓦斯托波尔,让石头回到他的家乡。


1941年到1942年,德军用了250天才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而到了1944年苏联红军反攻时,仅在几天内就解放了该城,整个克里米亚战役前后不超过35天,德军在克里米亚的全部防御力量被消灭。黑海舰队回到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基地,那块无名水兵捡到的石头经过一位又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传递,也回到了他的故乡,回到了他原来的地方。


06.雾啊我的雾

苏德战争中不仅有正面战争的争夺,在敌后战场拼杀也非常惨烈。为抗击纳粹侵略者,苏联游击队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有一首歌曲专门为苏联游击队所做苏联歌曲《雾啊我的雾》。


1941年6月,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不到一个月,纳粹德军进展迅速,侵占苏联大片领土,苏军损失惨重、步步退却、形势严峻,苏联开始在敌后战场组建游击队。


苏军选拔最精锐的官兵进行游击战培训。敌后战场环境复杂,为了确保能应付敌后战场恶劣的条件,他们要经历严格的审查和体检,进行全面的体能训练,学习近身格斗等多种战斗技巧。他们还要学习一切可能有用的知识,甚至要学会维修枪支。培训完成后,他们被派往敌后组织游击队,游击队员有撤退时失散的苏军官兵,也有当地群众,这些人边战斗、边训练、神出鬼没,让纳粹德军十分头疼。


1942年初,纳粹德军的闪电战在莫斯科城下受挫,苏军在正面战场挡住了纳粹攻势。然而此时在敌后战场能与总部联系上的游击队数量已不到早期的十分之一。德军反复在占领区血腥扫荡、镇压游击队,他们破坏游击队据点、大搞株连,凡是被怀疑与游击队有关的人、本人和家人都会被立即抓捕并杀害。


敌后战场牵动着苏联军民的心。1942年1月,著名作曲家弗拉基米尔扎哈罗夫写信给著名诗人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邀请诗人写一首军歌的歌词,花费数月时间伊萨柯夫斯基完成了歌词,寄给作曲家扎哈罗夫。扎哈罗夫被歌词深受触动,经过数月努力,1942年8月,这首振奋人心的游击队之歌《雾啊我的雾》终于问世。


07.布良斯克森林哗哗响

卫国战争中,苏联军民在敌战区组织了大量游击队抵抗法西斯侵略者。莫斯科西南的古城布良斯克附近是游击战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而战争中一首专为布良斯克游击队创作的歌曲应运而生,这就是《布良斯克森林哗哗响》


俄罗斯布良斯克市中心游击队广场上有一座布良斯克解放者纪念碑,纪念碑建于1966年9月17日,其左侧的青铜雕像是一群苏联游击队员,雕像基座上刻着这样的诗句:布良斯克哗哗响,蓝色的夜雾到处荡漾,在松树近旁响着脚步声,是游击队员胜利回防。”

这几句诗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歌曲《布良斯克森林哗哗响》的最后一段歌词。


08.炮兵进行曲

1944年,苏联电影《战后晚上六点钟》上映。影片中一首颂扬炮兵的插曲颇受欢迎,引起广泛关注。如今这部电影早已不再放映,但歌曲却流传至今,成为苏联军歌的代表作。


卫国战争中苏联炮兵担任了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斯大林曾称炮兵是战争之神。而在苏联乃至俄罗斯的历史和军事传统中,炮兵有着一种特殊地位。


1941年秋到1942年初的莫斯科保卫战期间,苏联炮兵经常要用几门火炮对抗蜂拥而至的纳粹德军装甲部队。尽管如此,苏联炮兵浴血奋战,顶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


不久,一首名为《炮兵进行曲》的歌曲正式出炉。歌曲又叫《炮兵之歌》,成为电影《战后晚上六点钟》的插曲之一。就在歌曲和电影制作完成时,苏德战场上的态势发生了根本转变。1943年秋天到1944年初,在强大炮火支援下,苏军发动一系列战略进攻,战役收复了大片国土。1944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除了纳粹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872天的围困。


作为电影插曲的《炮兵进行曲》也随着电影的播放而传唱开来。这首激情昂扬的炮兵之歌,唱出了苏联军民心中跃动的感情。到1944年底,经过多次大规模作战,苏联国土几乎全部收复。随后哼唱着炮兵进行曲等歌曲,苏军一路向西,陆续解放了欧洲各国,直指纳粹德国的老巢柏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闪电博客-科普知识-常识技巧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uosiweiyingxiao.cn/post/40445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侵权联系删除邮箱1922629339@qq.com,我们将按你的要求删除

上一篇 2023-07-22
下一篇 2023-07-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