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前

北京人头盖骨模型最早的复制品。(中国地质博物馆供图)

96岁高龄的老科学家胡承志的名字,总是与“北京人头盖骨之谜”连在一起的——他是“北京人”头盖骨第一代研究者和复制品的复制者;他是最后一个见过“北京人”头盖骨的中国人;他是目前唯一健在的“北京人”头盖骨的见证人。

中国地质博物馆“百年地博讲坛”第一讲现场,我国古生物和古人类学家、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胡承志打开了尘封心底50多个春秋的记忆。老人那天一连讲了三个小时,言语中的家国情怀、敬业精神和“北京人”头盖骨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地质学开始了艰难的成长历程。1929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成立了新生代研究室,并聘请瑞典人安特生为顾问。安特生与解剖系主任、加拿大人步达生制定了东亚科学考察计划,以采集和研究亚洲的人类化石为主。在这个计划中,安特生采集的人的骨头标本,都拿来给步达生做研究。由于资金不足,这个计划没能按照原定的设想进行,但是他们的工作却由中国人裴文中坚持了下来。1929年,裴文中第一个在周口店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震惊世界!

1931年,年仅14岁的胡承志到新生代研究室做学徒工。他先是给步达生做杂务:借书、送信、领东西。由于他聪明勤快,受到大家的喜爱,不久被确定为练习生,开始辅助实验和整理科技资料、物品。1934年,步达生心脏病猝发病逝在办公室。之后,德国人魏敦瑞接替了他的工作,胡承志被安排参与科研并制作古生物模型。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鉴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野心已经暴露,科学家们担心珍贵化石的安全,加强了防护措施——包裹装箱。“先后共包装过两次:第一次是事变之前,将头盖骨等珍贵化石装成两箱,以便紧急时迅速转移;1937年8月,日本人已经进城,那时协和医学院还能正常运转,为了继续研究工作,又把箱子打开,取出头盖骨等存放在保险柜中。”老人讲道。

第二次包裹装箱是在1941年。为确保“北京人”头盖骨的安全,裴文中和胡承志一边办理向美国转移的手续,一边准备将包装好的三个头盖骨寄出。老人回忆说:“就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前三个多月,忽然有一天我收到通知,要我把装箱的头盖骨送到协和医学院总务长办公室。我后来才知道,送去以后头盖骨在协和医学院保险柜里只待了一夜,第二天又被送走了,从此不知所踪。”

“头盖骨原本计划由北京市公使馆接收,美国海军陆战队撤退的时候带走。但是,等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的1942年,日本天皇下命令给日本华北驻屯军帮着找‘北京人’头盖骨时,也发现保险柜里是空的。”

至此,“北京人”头盖骨下落不明,留下一段至今未解的历史之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闪电博客-科普知识-常识技巧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uosiweiyingxiao.cn/post/15011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侵权联系删除邮箱1922629339@qq.com,我们将按你的要求删除

上一篇 2023-01-06
下一篇 2023-01-06

相关推荐